2001年8月25日 中联成立廿周年感恩弥撒
【天亚社新加坡讯】过去二十年,新加坡一个教会机构一直协助培训中国大陆的年轻神父和教友,以及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八月廿五日,中华公教联络社创办人巴黎外方传教会沙百里(JeanCharbonnier)神父在该社周年纪念感恩祭中,向百多名信众叙述其发展历史。
这位法籍神父忆述在一九八零年,中国大陆的教会有恢复的迹象,他与在中国出生的董立神父有感於海外华人教友有需要帮助大陆的天主教徒重建教会。
一年後,在沙百里神父的带领下,一批说华语的青年教友成立了「中联」中心,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教会的资讯中心,同时向中国教会提供帮助。
中心曾组团探访中国多个大城市,包括北京、广州、桂林、福州、杭州、上海和厦门,也有安排中国神父及修女到新加坡交流。
沙百里神父说,中国教会在过去二十年发展迅速,大城市的堂区非常蓬勃。过去大部分教友都是住在乡间的农民和渔民,现在很多教友都受过良好教育。不过,他已於九三年回到巴黎协助修会从事与中国教会有关的工作。
中心主任李金辉与秘书吴敏仪於九月六日向天亚社说,当新加坡的教友加入「桥梁教会」的工作时,曾遇到一些困难,然而当福音为中国教友带来希望,以及帮助中国教会欣欣向荣、合一共融,成为他们最大的动力及慰藉。
周年纪念感恩祭在新加坡天主教总教区教育中心举行。弥撒後,沙百里神父和其他神父就中国教会的发展分享经验。
沙百里神父自七七年至今曾到访中国卅六次,他看到中国政府越来越包容宗教活动,中国教会现在有自己的报纸与网站,但仍需要海外的经费援助。
最近在台湾获得博士学位的萧永伦神父说,在中国的神父、修生和修女都热切地希望能在神学及信仰其他方面提升自己。他说,很多海外的神学、礼仪学等专家学者都受邀到中国的修院讲学,中 ?政府现在对宗教越来越开放。
在中国出生的中心神师卢伯铎(PeterLu)神父自八三年退休以後,曾到访中国超过十次,他说中国天主教徒非常「热心参与感恩祭和礼仪」。他说,中国教会团体关系密切,信众互相友爱关怀,每年信徒的人数都在增加。
在纪念活动上也展出了在前北京辅仁大学出版的圣经画作、中联出版的《中国天主教会指南》等书籍,以及台湾的报章杂志。
很多人表示,这庆祝活动让他们更加相信中国教会很需要海外教会的支持。
和平之后天主堂的张荣钊曾与中心的成员一起到过中国数次,他说中国教友的坚强信德给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现在中国越来越开放,海外华人教友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到大陆,与当地教友建立 ?系,与他们分享信徒的使徒工作经验。
耶稣君王堂的邱重达表示,中联中心艰辛的工作与中国教会的情况使他想起《圣经》所说:「庄稼多,工人少。」他常祈求更多人能投入这个使命。
|